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杯专栏 > 正文

马琳卸任背后:巨丰投顾屡遭监管处罚引高层变动

近年来,证券投资咨询行业的监管风暴持续升级,一家成立近30年的老牌机构——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巨丰投顾”)却因频繁违规陷入舆论漩涡。2023年3月,其创始人马琳卸任执行董事及法定代表人,引发外界对这家“西北唯一持牌投顾机构”合规经营能力的质疑。这场高层变动背后,是公司自2016年以来至少13次被监管处罚的沉重代价。

一、从行业先驱到“罚单常客”:巨丰投顾的合规困境

马琳卸任背后:巨丰投顾屡遭监管处罚引高层变动

作为1998年首批获证监会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巨丰投顾曾以“专业投资理念”为核心竞争力,服务覆盖超百万投资者,分支机构遍布北京、上海等五地。但自2016年起,其违规行为呈系统性爆发态势:

  • 误导性营销成顽疾:2018年因官网宣称“选股成功率83.21%”被上海市场监管局罚款11万元;2022年重庆分公司因虚假宣传被暂停新增客户一年;2024年北京分公司再因“片面宣传高收益率案例”受罚。
  • 无资质展业屡禁不止:2021年北京分公司使用无执业资格人员提供服务;2022年陕西总部员工直播承诺收益被查;2024年重庆分公司再现同类违规。
  • 内控漏洞触目惊心:2017年西安团队擅自增设营销场所未被总部察觉;2020年广州营销团队未备案即展业;2024年曝出员工虚构“盈利客户”身份诱导投资者。
  •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2024年间,巨丰投顾及分支机构收到来自北京、重庆、陕西等地证监局的行政监管措施达13次,其中7次涉及暂停新增客户(最长停业期达一年),成为证券咨询行业受罚最密集的机构之一。

    二、创始人卸任背后的深层逻辑

    2023年3月的高层变动中,马琳虽卸任执行董事及法定代表人,但仍通过股权架构保持控制权。工商信息显示,其通过北京凯利景融科技间接持有巨丰投顾80%股份,且仍担任关联企业巨丰金控科技董事长。这场职务调整更似“切割策略”——将个人形象与公司违规风险隔离。

    监管压力下的被动调整

    卸任前一个月,陕西证监局刚对巨丰投顾下达处分决定:员工滕飞在直播中违规承诺收益,暴露公司合规培训、内容审核机制形同虚设。此时距离2022年重庆分公司被暂停新增客户仅半年,频繁处罚已影响机构牌照存续可能性。据《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两年内三次被采取监管措施的机构可能面临吊销资质。

    业务模式陷入恶性循环

    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针对巨丰投顾的投诉集中在“诱导交费合作炒股”“虚假宣传收益率”等套路。这与公司过度依赖营销驱动的商业模式密切相关:2022年其新媒体矩阵粉丝超百万,原创观点年产量达6000篇,但内容质量与合规性难以兼顾。当监管收紧传统电销、直播获客渠道后,公司既未建立专业投研体系,也未转型财富管理,反而陷入“违规-处罚-业绩压力-再违规”的死循环。

    三、证券投顾行业的集体困境与破局之难

    巨丰投顾的案例折射出证券咨询行业的共性难题。截至2024年8月,全国78家持牌机构中,19家年内收到罚单,主要违规类型与巨丰高度重合。究其根源:

    1. 盈利模式单一:过度依赖会员费、软件销售,2022年巨丰“好股票APP”用户半年访问量超140万,但智能诊股等功能涉嫌变相荐股。

    2. 人才结构失衡:投顾人员持证率不足,部分机构为降低成本雇佣无资质销售,导致服务与宣传严重脱节。

    3. 科技赋能异化:本应用于风险监控的AI技术,反被用于伪造交割单、虚拟盈利案例,2016年曝出“男业务员伪装美女荐股”丑闻即是典型。

    监管层对此已祭出重拳。2024年上海证华、森洋投资两家机构被吊销牌照,开创行业先例。但对巨丰这类“罚而不倒”的机构,单纯暂停业务难以根治痼疾。其2024年仍新增3起投诉显示,合规整改尚未触及商业模式本质。

    四、重构信任:投顾机构转型路径探索

    行业洗牌加速下,头部机构开始探索转型:

  • 服务实体化:部分机构设立线下投资者教育基地,通过面对面服务重建信任,但巨丰分支机构多侧重营销而非教育。
  • 内容精品化:2022年巨丰投顾生产超3000篇原创观点,但质量参差不齐;对比头部机构已转向深度产业研究报告。
  • 科技合规化:将AI应用于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而非营销话术生成,但技术转型需要持续投入。
  • 对巨丰投顾而言,马琳卸任或是系统性改革的起点。若不能摆脱“重营销轻投研”的路径依赖,建立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盈利模式,恐难逃被行业淘汰的命运。而这场持续八年的监管拉锯战,也为整个证券咨询行业敲响警钟:当“流量至上”遭遇“零容忍监管”,合规能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