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游戏圈UP主与厂商、玩家之间的“三角关系”屡屡因争议事件被推向风口浪尖。其中,“森纳映画”团队核心成员乔伊的两次舆论风波,不仅暴露了内容创作者在商业合作中的立场困境,更折射出游戏社区对“商单评测”的信任危机。
一、事件背景:从“米哈游言论”到“滚石城商单”
1. 米哈游玩家群体争议(2021年)
2021年11月,森纳映画在视频中因涉及对米哈游玩家群体的不当调侃引发争议。部分观众认为其言论带有偏见,例如将玩家年龄层限定为“10-22岁”,并指责该群体“敏感且组织化攻击他人”。尽管乔伊曾短暂道歉,但后续删除道歉声明并拉黑质疑者,甚至暗示“甲方要求”导致内容争议,进一步激化矛盾。
2. 《滚石城》评测风波(2023年)
2023年4月,森纳映画发布《滚石城》评测视频,称该游戏“值得体验”,但该作在Metacritic上的媒体评分仅为52分,玩家评分低至5.1分(满分10分)。面对观众质疑“恰烂钱”,乔伊在评论区置顶声明,暗示其他UP主“收钱差评”,并点名未接商单的UP主“狗蛋”,称其“不专业评测惹怒甲方”。此举引发更大争议,最终乔伊删除置顶并发布模糊回应视频,但未明确道歉。
二、争议焦点:UP主的商业立场与职业
(一)内容与商业的边界模糊
森纳映画两次事件的核心矛盾均指向商单评测的透明度。在米哈游事件中,乔伊将争议言论归咎于“甲方需求”,但业内人士指出:“甲方通常仅提供建议,UP主对内容有最终把控权”;而在《滚石城》事件中,其团队被曝采用“隐形商单”模式——视频未标注合作信息,直至舆论发酵后才承认商业合作。这种操作直接挑战了玩家对内容客观性的信任。
(二)舆论应对的三大失误
1. 情绪化回应激化矛盾
乔伊在两次事件中均选择“亲自下场开团”,例如称质疑者为“MXZ”(米哈游极端粉丝代称)、“孝子”,并暗示对手“收钱黑评”。此类带有攻击性的措辞将专业讨论引向“饭圈化骂战”。
2. 甩锅逻辑缺乏说服力
将责任推给甲方的行为被用户调侃为“甲方背锅侠”。有评论指出:“若甲方真要求争议内容,UP主应提前协商或拒绝合作;若为自身创作失误,则需承认错误”。
3. 危机公关动作迟缓
对比同类事件(如敖厂长《大圣归来》争议),森纳映画未及时提供商单合同等证据,反而在《滚石城》事件中仓促删除争议言论,被批“缺乏担当”。
三、行业启示:游戏评测生态的信任重建
(一)UP主:需建立明确的商业准则
| 原则 | 具体措施示例 |
||--|
| 透明度 | 标注商单合作信息(如“包含赞助内容”) |
| 内容独立性 | 在合同中保留客观评价权 |
| 危机响应标准化 | 制定舆情应对流程,避免个人情绪干预 |
(二)玩家:理性监督与社区共治
(三)厂商:重构合作模式
部分厂商已尝试“开放式商单”,例如:
四、互动讨论:你的态度是什么?
1. 投票:你能接受UP主接商单吗?
2. 评论区话题
在商业与热爱之间寻找平衡点
乔伊事件并非个例,而是游戏内容生态转型期的阵痛。无论是UP主、玩家还是厂商,都需意识到:信任是内容行业的基石,而透明与专业是维系信任的唯一路径。当“恰饭”不再成为贬义词,当评测回归真实体验,游戏社区才能真正实现创作者与消费者的共赢。
(全文约2500字)
附:事件时间轴与关键证据
2024年6月:Steam玩家发现《滚石城》低价促销,评分回升至“多半好评”,但争议未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