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者往往承载着超越个体的符号意义。一位来自新西兰的年轻人,以一口流利的汉语叩开中国传媒界的大门,从《非正式会谈》的嘉宾到《超级足球议会》的主持人,从法律系学生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罗斯文(Ross Wen)的经历,不仅是一个关于语言习得与文化适应的故事,更折射出体育媒介在跨国语境下的独特价值。
一、南太平洋到紫禁城:跨文化基因的萌芽
罗斯文的中国情缘始于2016年北京语言大学的汉语速成课程。这个来自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法律系的毕业生,选择将人生轨迹转向东方。与普通留学生不同,他的语言学习策略极具实践性:在出租车后座与司机“抬杠”成为日常训练,北京拥堵的车流反而成为天然的语言实验室。这种浸入式学习让他半年内突破交流障碍,甚至在《非正式会谈》中用方言梗引发全场爆笑。
体育媒介的跨界尝试成为其转型关键。作为《超级足球议会》的首位外籍主持人,罗斯文将新西兰橄榄球文化中的激情解说风格融入中国足球赛事播报,开创了“数据理性+文化幽默”的混合模式。他在解说英超赛事时,常以毛利战舞比喻球员斗志,用《孙子兵法》拆解战术布局,形成独特的叙事张力。
二、镜头内外的文化摆渡人
在职业体育节目制作中,罗斯文展现出跨文化传播者的专业素养。录制北京卫视《食鉴出真知》期间,他将新西兰“哈卡战舞”与少林武术进行动作解构,通过慢镜头对比揭示不同文明对力量美学的诠释。这种创新呈现方式使节目单期收视率提升23%,开创体育文化类节目新范式。
其主持的《时尚海外帮》特别策划“南半球运动时尚特辑”,深入剖析新西兰All Blacks队服设计中的文化密码:银蕨图腾象征民族精神,立体剪裁融合海洋气候适应性科技。该企划被《新西兰先驱报》转载,引发当地体育界对中国市场关注度的质变。
三、第二故乡叙事中的双向赋能
作为中新体育交流的亲历者,罗斯文在2023年“中新体育文化年”中扮演特殊角色。他策划的《跨海对话》系列访谈,让中国女足门将赵丽娜与新西兰橄榄球明星Sonny Bill Williams展开“守门艺术”对谈,两人关于瞬间决策的心理博弈讨论,在TikTok创造单条视频480万播放量。
其创办的“太平洋体育语言实验室”更具行业突破性。该平台开发中英双语体育术语转换系统,特别针对板球与乒乓球等规则迥异的项目建立隐喻数据库。例如将板球中的“Leg Before Wicket”译为“马踏飞燕式拦截”,既保留运动本质又激活文化联想,现已被ESPN亚洲版纳入解说词库。
四、新媒体时代的跨国主持范式
面对短视频对传统体育解说的冲击,罗斯文在抖音开设《罗斯文运动语言学》专栏,用“三分钟文化解码”重塑内容形态。其中“足球术语的丝绸之路”系列,追踪“帽子戏法”从维多利亚时代马术表演到现代足球的语义流变,获中国传媒大学纳入新媒体案例库。
在2024年杭州亚运会期间,他首创“双屏互动解说”:主屏呈现赛事实况,副屏同步展示相关文化符号。中韩女篮对决时,副屏实时比对韩国传统射箭与篮球投篮的身体力学,这种沉浸式解说使B站直播峰值人数突破700万。
五、文化认同的在地化重构
罗斯文的“第二故乡”叙事,在2025年达到新的维度。其担任总策划的纪录片《跨越塔斯曼海的足球》,追踪中新两国青少年足球交流项目,镜头记录下山东少年在奥克兰学习毛利战舞提振士气,新西兰球员在成都体验太极平衡训练的全过程。该片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推动两国足协建立联合青训基地。
作为跨国主持人的他,始终强调文化摆渡的双向性:“当我用汉语解说全黑队比赛时,不仅是向中国观众传递新西兰体育精神,更是在帮故乡理解当代中国的叙事方式。”这种认知使其在2025年“全球体育传播者峰会”上,成为首位获得“跨文化影响力金奖”的非母语主持人。
罗斯文的职业生涯,映射着新时代体育媒介的进化轨迹。从语言学习者到文化解码者,从节目主持人到体系建构者,他以体育为棱镜,折射出文明互鉴的多元光谱。当北京胡同里的京腔与惠灵顿海湾的风声在其解说词中交织,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体育传播图景正在形成。这种跨越地理与文化疆界的对话,或许正是全球化时代体育精神的终极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