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比赛 > 正文

徐根宝:青训体系构建与中国足球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在中国足球的版图上,徐根宝的名字如同一座灯塔。他以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崇明岛打造了一个青训“乌托邦”,培养出武磊、颜骏凌等近20名国脚,更用实践为中国足球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截至2024年,根宝基地出身的球员占据中超积分榜前两名球队的半壁江山,成为本土青训的标杆。这位被亚足联授予“青训教练特别贡献奖”的足球教父,究竟如何构建起一套独特的青训体系?

一、核心理念:三位一体的育人哲学

徐根宝:青训体系构建与中国足球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徐根宝的青训体系以“意识、体能、人品”为核心,强调技术与品德的双重锻造。

1. 技术意识优先:他主张“用脑子踢球”,注重球员的战术理解力与临场决策能力。从西班牙青训经验中提炼的“抢逼围”战术,成为根宝基地的标志性风格。

2. 体能为基础:“没有速度的球员无法立足顶级联赛”是其铁律,基地日常训练包含高强度耐力与爆发力练习,确保球员在高对抗中保持技术稳定性。

3. 人品决定上限:徐根宝直言“懒惰和胆怯比技术差更可怕”,通过军事化管理培养球员的团队精神与抗压能力。例如,基地要求球员自行打扫宿舍、参与农活,以此磨炼意志。

这一理念的成果直接体现在球员发展轨迹上:武磊的跑位意识、颜骏凌的稳定心理素质,均源于基地时期的系统性塑造。

二、体系构建:从选材到成才的全链路设计

徐根宝:青训体系构建与中国足球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一)金字塔型训练体系

  • 基层选拔:通过全国布点筛选苗子,重点考察8-12岁儿童的天赋与可塑性。徐根宝曾透露,选材时“技术天赋占60%,身体条件占30%,家庭支持占10%”。
  • 精英培养:入选基地的球员接受全日制封闭训练,每日4小时专项技术课+2小时战术分析,辅以文化课程防止“职业文盲”现象。
  • 实战检验:与西班牙、日本青训机构建立合作,定期组织国际邀请赛。例如,2018年U17梯队赴巴塞罗那与拉玛西亚青训队交锋,积累高水平对抗经验。
  • (二)“造血+输血”双轨机制

  • 自我造血:基地建立U12至U19完整梯队,2024年有5名球员入选国青队,形成持续输出。
  • 外部联动:与上海海港、申花等职业俱乐部深度合作,构建从青训到职业赛场的晋升通道。例如,朱辰杰18岁即代表申花亮相中超,21岁成为国家队主力中卫。
  • 三、成果与挑战:中国青训的缩影

    (一)可量化的成功

  • 人才产出:24年培养近20名国脚,2024赛季中超冠军上海海港队中,根宝系球员占比达43%。
  • 战术传承:基地出身的球员以高执行力著称,2023年上海U18男足在全国三大球运动会中以6:1横扫河北队,展现典型“抢逼围”风格。
  • (二)不可回避的困境

    1. 选材瓶颈:随着社会竞争加剧,优质苗子数量下降。徐根宝坦言:“现在家长更倾向让孩子读书,基地年招生量不足百人”。

    2. 球员短板:部分球员暴露出停球技术粗糙、临门一脚欠佳等问题,反映早期技术打磨的不足。

    3. 模式单一性:过度依赖封闭式训练,与社会化培养的融合度较低,可能限制球员适应多元环境的能力。

    四、启示与未来:青训破局的钥匙

    徐根宝模式为中国足球提供了三大启示:

    1. 长期主义价值观:从投资3300万元建基地到80岁仍亲自示范技术动作,其“十年树木”的耐心值得行业借鉴。

    2. 体教融合新路径:上海申花与江镇中学的合作案例证明,分散式文化教育能提升球员综合素质,减少“职业早衰”风险。

    3. 生态链构建:建议建立青训补偿机制,让基层教练分享球员转会收益,激发青训从业者积极性。

    展望未来,徐根宝正推动基地数字化转型,计划通过AI技术分析球员动作细节,实现训练科学化升级。这位老帅的探索证明:中国足球的崛起,终究要回归“培养人”的本质。

    互动思考

  • 你认为青训体系最需要突破的瓶颈是什么?
  • 如果借鉴法国“10万注册教练+内部挖潜”模式,中国足球该如何落地?
  •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共同探讨中国足球未来之路。)

    数据来源与参考文献

    本文综合人民网、新华社、搜狐体育等权威媒体报道,重点参考徐根宝专访、基地运营报告及行业分析。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